Search


[甩碌王惠芬]

最好看的,總不是在訪問正文裡看到的內容.
  • Share this:


[甩碌王惠芬]

最好看的,總不是在訪問正文裡看到的內容.

記得那天好熱好熱,約了王惠芬到融樂會做訪問.我們在地鐵站見面,步行到工廠大廈.怎知,到達單位門口,需要按入一堆密碼,王惠芬拿出手機,按着她手機裡的紀錄「督督督督督」,唔啱既?又再「督督督督督」,都唔啱.我個心已經涼了一截,我知道,我們吃了閉門羮,不得其門而入.

當然,畀着係第二個受訪者,我應該會在心裡記下「這個人真是大頭蝦」,但因為我認識王惠芬,之前和她去過旅行,多荒誕的事也遇過,忘記密碼似乎是意料中事,若她很英明神武地開啟大門,才是脫離了劇本.

那天剛好是公眾假期,融樂會沒有人會上班.那時大概是早上十一時,對一般打工仔來說,放假瞓晚一點,天經地義.王惠芬像熱鍋上的螞蟻,滿頭大汗地來回踱步,自然自語:「無理由錯架個密碼」「點解我whatsapp啲職員,無人有反應既?」我在一旁只能一半安撫,一半暗笑.(我心地真係好唔好)

不久,攝影師郭慶輝來到了.幸好我們還熟,我建議,「入唔到門口呀,不如我們在門外拍照吧.」王惠芬有點不願意,我又安撫,「不用擔心,阿郭可以化腐朽為神奇」.那個又殘又舊又暗又核突的工廠大廈走廊,成為了我們的星級studio.

幸好門口有些舊海報,也有些外露的民族風染布,阿郭打好了燈,我在一旁逗王惠芬開心,大家很快進入狀態了.我跟阿郭說:「我們的上衣和披肩都是一起在印度旅行時買的」.阿郭天真地說:「真係開心」.然後請王惠芬把披肩用不同方法圍在身上,有蓋着頭的,有圍在頸的,有垂在單肩的.王惠芬果然熟悉南亞style,簡簡單單調動着披肩,每個造型也自然好看.後來大頭照那感覺,真有點「我是馬拉拉」的氣場.

我們俩的合照,就是席地在門口而坐.大家真的東拉西扯,阿郭就拍出這張照片來.我和王惠芬碰面可以雞啄唔斷.還記得在印度跟她同房,傾偈傾到深夜令我差點氣絕身亡.為了減少傷亡,今次訪問我嚴控時間,逼她一個小時內收聲,以免抄帶出現災難現象.

說回跟她去旅行,還記得當年去尼泊爾,我係同佢接近三唔識七,佢又畀我跟埋去,跟住佢又會幫個三唔識七既人,攞幾箱超重既電鑽去一間山區小學,其實人地山區小學根本用不着電鑽.我這個理性思維既人,遇到一個做嘢咁隨心咁亂龍既人,真係好震驚.但王惠芬對陌生人既態度,就像她對小數族裔既付出,從來唔係用理性,而係用一團比火山更澎湃既熱情去迎接.也因為她這種不設防的性格,成就了她的大事,也成就了她的煩惱.

我其實好喜歡文章第一段,寫她把厠所門鋸斷的小故事.不知道怎樣說,厠所門,就像王惠芬,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,但又是她骨子裡乜都夠擔死,乜都可以的性格的展現.

故事的發展是,搞了一個鐘,我們終於破門而入.而室內有冷氣有道具,我們拍了一些新的照片,但最終,還是工廠走廊那些照片獲得垂青被刊出.人生,就是這樣,你以為是失誤,才是最美好的時光.

這本「公義的顏色」,在書展推出.關心小數族裔議題的朋友和記者,請買一本細讀.

文章詳見: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…/ar…/20170716/s00005/1500141385703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